《中国历史名人之六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垂钓文学chuidiao1.cc
范仲淹切言直谏关心民瘼
范仲淹(989—1052),字希文,祖先是邠(bin)州(今陕西彬县)人,以后迁到江苏吴县(今江苏吴县)定居。他生父范墉(yong),在宋太宗端拱初年作过武宁军(今徐州)节度掌书记,端拱二年(989年)范仲淹出生在徐州。他两岁时父亲去世,以后家境日益贫困,无法维持生活,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范仲淹改嫁到淄州长山(今山东邹平县)姓朱的家里。范仲淹从此改姓朱,起名说。
范仲淹在朱家逐渐长大成人,他从小就有志向操守,刻苦好学。二十一岁时就读于淄州长白山麓醴(luli)悄寺,寒寺孤独,环境特别艰苦,每天以粥和咸菜度日。范仲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用在读书上,学业进步很快。二十三岁时,范仲淹得知母亲改嫁朱家的身世,就感伤地挥泪,毅然辞别母亲,离开朱家,去南京(今河南商丘)应天府书院求学。
应天府书院,是宋朝著名书院之一。原先是著名儒士戚同文讲学的地方,真宗大中祥符初年,应天府富户曹诚在其地修建学舍一百五十间,聚书一千五百余卷,朝廷赐额曰“应天府书院”。书院广招学生,延师讲授,学习气氛非常浓厚。范仲淹进入书院以后,不分昼夜地苦读,感觉疲倦了,就用冷水浇头,提起精神再读。有一次真宗朝拜毫州太清宫时路过,南京同窗都争着出去看皇帝,但范仲淹不为所动,依然全神贯注地读书。他在书院以粥度日,生活极为艰难,一位同学深感同情,给他带来一些好的饭菜,但范仲淹却婉言谢绝。说自己安于食粥已经很久了,若今天享受这样的丰盛饭菜,恐怕以后喝不下粥了。范仲淹忍受着别人不能忍受的穷苦生活,却以读书作为最高的乐趣。寒窗五载苦读,使自己成为精通《六经》、善诗文、有志于报国的人才。
大中祥符八年(1015),范仲淹以其渊博的学识,一举及第,这年他正好二十七岁。中举后,朝廷授他广德军司理参军,不久改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。范仲淹做官以后,便把老母接来赡养,同时恢复了范姓,改名仲淹。
真宗天禧五年(1021),范仲淹又被调任泰州西溪镇盐仓作盐税官,两年后,晋升为大理寺丞。此时,他因母亲病逝而离职服丧。第二年,晏殊主管应天府时,听到范仲淹的名声,推荐他为秘阁校理。
乾兴元年(1022),真宗去世,年仅十三岁的仁宗即位,因不能亲政,便由刘太后垂帘决事,刘太后于是独揽大权。到了天圣七年(1029),仁宗本来可以亲政了,但刘太后仍然把皇帝当成傀儡,还准备在这一年的六十一岁寿辰接受朝拜大礼时,由仁宗亲率文武百官为刘太后上寿。范仲淹上疏着重论述了对这件事的看法,并且说:“在内宫侍奉亲人长辈,自当用家人的礼节,现在却让皇上与百官排在一起,向南朝拜太后,这种礼仪不能成为后世的礼法。”而且还上疏请刘太后把朝政大权交还仁宗,但没有得到答复。范仲淹出任官职是由于晏殊的举荐,晏殊被范仲淹的这种大胆举动吓坏了,怕他惹出是非牵连到自己,因而斥责范仲淹自大妄为。范仲淹很严肃地对晏殊说:“我担任这种职务,经常担心自己没有尽到职务,给知心朋友丢脸。不想今天反因忠直在此得罪您。”晏殊不作声。接着范仲淹又给晏殊写去一封信,申述了自己犯颜直谏的道理,晏殊感到羞愧,向范仲淹道歉。范仲淹也确实因此得罪了刘太后,任官职不到一年便被贬为河州府通判,同僚好友在都门为他饯(jian)行时赞扬道:“此行极为光荣。”
仁宗明道二年(1033),刘太后死去,范仲淹被召回京担任了右司谏。但到了年底又因进谏阻仁宗废郭皇后而被贬知睦州。同僚朋友在长亭为他饯行时又赞扬道:“此行尤其光荣。”第二年范仲淹又迁至苏州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小说推荐:《成为神明的我只锤奇观》《仗剑独行斩鬼神》【文明小说】《坏了,被蛇蝎美人捡漏了》《万界守门人》《文豪1978》【都来读小说】《穿越万界:神功自动满级》《万亿军火之王》《北宋穿越指南》
于泓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垂钓文学chuidiao1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