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垂钓文学】地址:chuidiao1.cc
于谦
于谦(1398~1457),明浙江钱塘(今杭州)人,字廷益。永乐进士。任监察御史,河南、山西巡抚,曾平反冤狱,赈(zhen)济灾荒。正统十四年(1449年)土木之变后,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,拥立景帝,反对南迁。景泰八年(1457年)英宗发动夺门之变,夺回帝位,诬以“谋逆(ni)罪”杀之。
爱国将领于谦
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,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。小时候,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,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,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,并且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。长大以后,他考中进士,做了几任地方官,严格执法,廉洁奉公。后来担任河南巡抚以后,他鼓励生产,救济灾荒,关心人民疾苦。
明朝50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(beng)溃,消息传到北京,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,从宫里内库找出大量金银珍宝、绫(ling)罗绸缎(duan),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(la)军,想把英宗赎回来。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。
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,陆续在北京街头出现了。京城里人心惶惶,谁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。再说,京城里留下的人马不多,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?
为了安定人心,皇太后宣布由英宗之弟朱祁(qi)钰(yu)监国,并且召集大臣,商量怎么对付瓦刺。大臣们七嘴八舌,不知怎么办才好。大臣徐有贞说:“瓦剌(la)兵强,怎么也抵挡不住。我考察天象,京城将遭到大难,不如逃到南方去,暂(zan)时避一下,再作打算。”
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朱祁钰说:“谁主张逃跑,应该砍头。京城是国家的根本,如果朝廷一撤(che)出,大势就完了。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?”
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,太后决定叫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。
王振专权的时候,贪污成风,地方官进京办事,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,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。有人劝他说:“您不肯送金银财宝,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?”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,笑着说:“只有清风。”他还写了一首诗,表明自己的态度,诗的后面两句是:
清风两袖朝天去,
免得闾阎话短长。
因为于谦刚正不阿,得罪了王振,王振就指使同党诬(wu)告于谦,把于谦打进监牢,还判了死刑。河南、山西的地方官员和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的消息,成千上万的人联名向明英宗请愿,要求释放于谦。王振一伙一看众怒难犯,又抓不住于谦什么把柄,只好释放了于谦,恢(hui)复了他的原职。后来,于谦又被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。
这一回,在京城面临危急的时刻。于谦毅然担负起守城的重任。他一面加紧调兵遣(qian)将,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(yu)兵力;一面整顿内部,逮(dai)捕了一批瓦剌军的奸细。
有一天,监国的朱祁钰上朝,大臣们纷纷要求宣布王振罪状。朱祁钰不敢作主,有个宦官叫马顺,是王振的同党,见大臣们不肯退朝,吆喝吆喝:大声喊叫。着想把大臣赶跑。这下激怒了大臣。有个大臣冲上去揪(jiu)住马顺,大伙赶上来,一阵拳打脚踢,就把马顺揍死了。
朱祁钰见到朝堂大乱,想躲进内宫,于谦拦住他说:“王振是这次战争失败的罪魁(kui)祸首,不惩办不能平民愤。陛下只要宣布王振罪状,大臣们就心安了。”
朱祁钰听了于谦的话,下令抄了王振的家,惩办了一些王振的同党,人心渐渐安定下来。
瓦剌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,没把他杀死,却挟持挟持: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。着英宗当人质,不断骚扰边境。于是于谦等大臣请太后正式宣布让朱祁钰做皇帝,被俘(fu)虏的明英宗改称太上皇。朱祁钰这才即位称帝,这就是明代宗(又叫景帝)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《英雄的故事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垂钓文学chuidiao1.cc,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