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国历史名人之六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垂钓文学chuidiao1.cc
万里奔波一心抗元
忽必烈取得了汗位,稳定了蒙古内部,于公元1271年(宋咸淳七年,元至元八年)改国号为大元。公元1274年六月,忽必烈下诏要对南宋兴师问罪,再次大举进军南宋。二十万元军分东西两路,沿汉水运河南攻长江。十二月,西路元军攻克鄂州,南宋军情紧急。当月二十日,南宋主政的太皇太后发出《哀痛诏》,号召各地迅速组织勤王之师抵抗蒙古军队的进攻。
德祐元年(1275)正月,文天祥接到了《哀痛诏》以及朝廷令他“疾速起发勤王义士”的专旨,文天祥捧诏涕泣,首倡勤王,为组建勤王军呕心沥血。接诏三天后,他发布文告,在江西全省征集义士粮饷。他把家中老母送往惠州交弟弟奉养,并捐出全部家产充作义军费用。在师友百姓的支持努力下,江西一带各路英雄豪杰,少数民族纷纷来归。到了四月,一万多名义师已经集中在吉安整装待发。当时有友人劝阻说:“如今元军分三路进攻,破京郊,夺取内地,你以乌合之众一万余人赶去,无异驱羊群与猛虎博斗。”文天祥答道:“我也知道这样。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余年,一旦有难,征召天下兵勤王,竟没有一人一骑来响应,我深以此为憾。所以不自量力,而以身许国,天下忠臣义士也许会闻风而动。讲忠义的谋略站得住,聚众人的功效能实现,如能做到这一点,则社稷还有保住的希望。”
由于种种原因,文天祥的勤王军很晚才遵旨从江西出发,抵达临安时已经是八月下旬了。这时宋元两军对峙于常州一带,临安十分危急。文天祥到京后被任命为知平江府(今江苏苏州)。在向恭宗陛辞时,上奏疏说:“朝廷姑息牵制的用意多,奋发进取的主张少,乞斩吕师益(当时的投降派人物)以振作将士之气。”还说:“宋朝鉴戒五代之乱,削藩镇,连郡县,一时虽足以矫正尾大不掉的弊端,但国势也因而衰弱不堪。所以一旦敌人进攻,到一州破一州,到一县破一县,中原陆沉,痛侮何及!”他建议天下分为四镇,这样做就能诸镇地域大,力量强,足以抵御敌人。约期进攻,有进无退,照这样下去,打败元兵并不困难。
文天祥率领军队到达平江时,元军已由建康兵分三路向前进攻临安。正当中路元军攻陷常州、平江,在这危在旦夕之际,朝廷突然下命令让文天祥移师西线,保卫临安西北的独松关;而当文天祥的部队还在移军途中时,独松关、平江就都已相继失守。文天祥只得退回临安,元军也随即兵临城下。这时,以太皇太后为首的南宋皇室已决定投降。他们先后向元军提出称侄纳币、奉表称臣、乞存小国等投降方式,力图保存宋室宗庙。在对方的强硬态度下,最后只好奉送传国玉玺(xi),派大员正式议降。
景炎元年(1276)正月二十日,文天祥受命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出使元营,他向元军统帅伯颜提出先撤军后议和的权宜之计。伯颜以死相威胁,逼文天祥代表南宋投降。文天祥毫不畏惧地说:“我身为大宋状元宰相,至今只欠一死以报国,我誓与大宋共存亡,即便刀锯在前,鼎镬在后,也绝不皱一眉头。”元军扣留了文天祥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于泓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垂钓文学chuidiao1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