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制仪器观天文
我国的天文学在过去是很发达的,西汉以后,国家天文台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,天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编制历法。我国古代的历法,内容是十分广泛的,它包括日月运动规律及其位置的推算、一年日历的编制、五大行星的位置、日食月食发生时间的推算等。历法关系到生产、生活和政治活动等很多方面,因此,朝廷历来对这项工作都是相当重视的。一种历法用久了,误差就会越来越大,因而需要重新订制。随着每次重大的历法的编制成功,总会有一些创造革新的进步,像基本天文数据的精密化、天文学理论的新成就或计算方法上的新发明等等。历法的发展可说是中国天文学发展的推动力。
元朝初年使用的历法还是过去金朝使用的历法。这个历法经过几十年的使用,发现误差越来越多,发生过好几次预测与实际天象不符的事。
元军攻下了南宋首都临安(今浙江杭州),全国统一已成定局。就在这一年,元世祖迁都到大都,决定修改旧历,颁行元王朝自己的历法。于是,元政府下令调动了全国各地的天文学者编修新历。
这件工作的具体负责人是郭守敬的好朋友王恂,王恂就想到了老同学郭守敬。虽然郭守敬一直是在水利部门任职,但他通晓天文,这是王恂很早就知道的。因此,王恂就推荐郭守敬,参加修历,制造仪器,进行实际观测。从此,在郭守敬的科学活动史上又揭开了新的一页。
郭守敬首先检查了大都城里天文台的仪器装备。这些仪器都是金朝的遗留下来的残品,有的仪器还是北宋时代的东西,是当年金兵攻破北宋的京城汴(bian)京以后,从那里搬运到燕京来的。
这些仪器因为年代久远,大多都不能使用了,虽经修整,但在天文观测必须日益精密的要求面前,仍然显得落后。郭守敬不得不制造一套更精密的仪器,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技术基础。
古代在历法制定工作中所要求的天文观测,主要是两类。其中一类是测定二十四节气,特别是冬至和夏至的准确时间。用的仪器是圭表。
圭表中的“表”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;“圭”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。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,表影就落在圭面上。量出表影的长度,就可以推算出冬至、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。表影最长的时候,冬至到了;表影最短的时候,夏至来临了。它是我国创制最老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。
这种仪器看起来觉得很简单,用起来却会遇到一些难题。
首先是表影边缘并不清晰。阴影越靠近边缘越淡,到底什么地方才是影子的尽头,这条界线很难划分清楚。影子的边界模糊不清,影子的长度就量不准。
使用圭表的第二个难题是测量影长的技术不够精密。古代量长度的尺一般只能精确到分,最多可以估计到厘,也就是十分之一分。按照以前的传统方法,测定冬至时表影的长,如果量错一分,就足以使按比例推算出来的冬至时刻有一个时辰的误差。
这些难题,唐、宋以来的科学家们已经做过很多努力,但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。现在,这些难题又摆在了郭守敬的面前。怎么处理呢?郭守敬首先分析了造成误差的原因,然后针对每个原因,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。
首先,他想法把圭表的表竿长度加高到五倍,因而观测时的表影也加长到五倍。表影加长了,按比例推算各个节气时刻的误差就可以相应减小。
他还创造了一个叫做“窥(kui)几”的仪器,使圭表在星和月的光照下也可以进行观测。
其次,他创造了一个叫做“影符”的仪器,使照在圭表上的日光通过一个小孔,再反射到圭面,那阴影的边缘就很清楚,可以量取准确的影长。
郭守敬对圭表进行了这一系列的改进,解决了历史上众多的困难问题,他的准备工作比前人做得更好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垂钓文学【chuidiao1.cc】第一时间更新《中国历史名人之七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